膝頭痛=退化性膝關節炎?膝頭痛原因、自我檢查及治療方法

膝頭痛=退化性關節炎?

臨床上常見患有頭痛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中醫的角度認為,主要的病因只有兩個可能,其一是先天不足,或是後天失養,因先天不足只有後天補救,所以膝部的健康無論是先生或後天所造成,膝部的氣血循環,和自體的免疫能力,與膝頭痛和膝部的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和發展有密切關係:

先天禀賦不足:

中醫認為,先天的骨骼和關節構造不佳,也容易導致退化性變化的發生。

後天失養:

氣血不足: 若氣血不足,則關節失去應有的濡養,容易出現退化性變化。中醫認為,關節是由筋骨、髓液等組成,需要得到足夠的氣血滋養。

氣滯血瘀:中醫認為,關節的活動需要氣血順暢流通,若氣滯血瘀,就容易導致關節局部血液供應不足,影響關節的代謝和修復。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關節退化、僵硬、痛楚等症狀。

濕熱內阻:中醫指出,外邪如濕熱可侵犯關節,導致關節局部充血腫脹,加重退化性損害。濕熱阻滯關節,也會影響關節周圍氣血運行的惡性循環。

膝頭痛原因

中醫認為導致膝頭痛的主要原因有如以下的骨牌效應,環環相扣如下:

膝痛發病的七個「過程」 病痛的背後
先天性 1.: 膝關節承擔全身大部分的體重負荷,長期過重的負擔容易導致關節磨損。如果患有先天缺陷,會增加肌力失平衡的現象。 血海不足:體弱多病、肢冷鬱悶、憂思、月事異常⋯
 

後天失養

2.運動少: 缺乏適度的運動,會使關節失去應有的關節液滋養,加速退化。 氣海不足,伴病頸前傾、寒背、症狀:體弱多病、蒼白,聲弱氣短、乏力、胸悶氣短、胸骨肋痛、皮膚病⋯
3.胃功能衰退:營養攝取失平衡,容易導致體內痰濁瘀滯積聚,阻礙關節功能。 水穀海不足(脾胃)症狀:胃氣、腸嗚、泄瀉、水腫,尿瀕、肝膽腎病⋯
4.胃不和誘發失眠,所以脾胃功能衰退會增加病痛的風險
5.失眠容易影響壓力荷爾蒙,和類固醇水平升高。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2]

 

6.情緒會影響睡眠質量的惡性循環,影響免疫功能低下,增加引發的風險。
7.知而不行:很多人知道膝痛可能是由於超重、缺乏運動等原因導致的。但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勵的能力,很難長期堅持下去。 習慣成病:忽視上天賦予身體的警號。

 

膝頭痛自我檢查

醒覺膝痛,及早治療:

膝痛的類別 常見症狀
上樓梯時的膝痛 關節軟骨磨損或膝關節功能失調,可能是早期關節炎。
受天氣影響的膝痛 與關節周圍組織炎症有關,如滑膜炎或韌帶損傷。
膝蓋紅腫有積水的痛 通常表示關節腔積液,可能是關節受到創傷或發炎。
關節活動時有聲音 可能由於關節軟骨磨損或關節內游離體造成。

由於膝頭痛的治療需要從多個角度著手,不僅要治療病因,還要注重預防,並持續監測和照護,這使得膝頭痛難以根治。中醫師黃天賜認為,治療疼痛的關鍵在於「治病必求治本,和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才能有效預防和改善膝關節軟組織的氣血循環機能衰退問題。

膝頭痛難根治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膝關節結構複雜:
    •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由骨頭、軟骨、韌帶、肌腱等多種組織構成,使得膝關節容易受到多種疾病和損傷的影響。
  1. 負重功能強大:
    • 膝關節作為下肢重要的承重關節,承擔著全身大部分的體重負荷,使得膝關節更容易出現磨損和退化。
  1. 活動範圍廣泛:
    • 膝關節的活動需要承受各種方向的運動和應力,使得膝關節更容易因為過度或不當使用而受到損傷。
  1. 修復能力有限:
    • 關節軟骨沒有血管供應,自我修復能力較弱,一旦軟骨受損,修復的可能性較小。
  1. 復發風險高:
    • 膝關節疾病治療後,復發的風險較高,很容易出現反覆發作。

膝頭痛症狀與嚴重性

人體所有運動都必須下肢參與,膝頭痛的病因複雜,中醫強調從整體調理的角度進行多方面防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膝頭痛的問題。中醫認為,及時補益患者的整體氣血是治療的關鍵,可以促進關節局部的血液供應和代謝,便可以增強自我修復能力。

人體三大容易受傷部位
上- 頸肩胛的懸掛力 Upper-suspension core system:
頸部前後的血管神經,掌管腦部血氧和訊息輸送的通道。長期支撐頭部的重量,容易因負荷過重而誘發疲勞和疼痛。早期可以影響失眠、內分泌失調。若頸部的血液循環未能得到有效治療,會增加引發其他更嚴重疾病的風險,例如增加腦功能提早衰退、憂慮、抑鬱等疾病的發病率。

中- 脊柱平衡力 Medium-spine balance system:
是指掌管身體重心平衡的系統,同時保護腦部中樞神經系統、肢體和內臟之間的信息傳遞通道。脊柱平衡力由腰椎上承接頸肩懸掛系統,並承擔著支撐胸腹重要器官的重量,因為負載過大而容易疲勞和受傷。

下- 下身重心移動力 Lower-pelvic support system:
下身是掌管重心轉移平衡的系統,它參與了人體所有運動的力量傳遞。它掌管著下肢血管、神經系統以及與心臟和大腦之間的通道。骨盆的重要功能是承受來自上半身的力量並將其傳遞到下肢。髖膝足關節由於需要承受較大的力量,容易受到積勞成疾的影響。

香港衛生署資料顯示: 缺乏運動的情況在香港十分普遍。本港超過一半的人口並非經常運動。衞生署於2007年4月進行的資料顯示:

  • 缺乏運動是多種疾病的其中一個主要高危因素,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壓、部分癌症及肥胖。在2007年,本港有6 373人死於心臟病及1 690人死於結腸直腸癌。
  • 步行是十分普遍的體力活動,大部份( 72.0% ) 18 – 64歲人士每日步行最少10分鐘。
  • 調查亦發現被訪者每日有很長時間坐著,超過一半( 55.7% ) 18 – 64歲人士,每日最少坐著6小時。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下肢血液循環阻塞對身體健康會產生以下影響:

  1. 氣滯血瘀
    • 下肢血液循環受阻會導致氣滯血瘀,即氣血運行不暢。
    • 氣滯血瘀會引發局部疼痛、腫脹、肌肉僵硬等症狀。持續下去還可能形成瘀結硬塊。
  1. 陰陽失調
    • 下肢是人體的陰部,下肢血液循環不暢會使陰虛偏盛,陰陽失衡。
    • 陰陽失調會導致全身功能紊亂,容易出現疲乏乏力、易感冒等症狀。
  1. 肝腎虧虛
    • 下肢血滯久而不愈,可損耗肝腎精氣,導致肝腎虧虛。
    • 肝腎虧虛會影響全身骨骼肌肉,引發關節酸痛、腰膝酸軟等症狀。
  1. 脾胃失調
    • 下肢血瘀久而不愈,也可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脾胃失調。
    • 脾胃失調會引發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肢體浮腫等問題。
  1. 心肺受損
    • 長期下肢循環障礙,還可能影響心肺功能,使心肺受到損害。
    • 心肺受損會引發心悸、氣喘、胸悶等症狀,危及生命健康。

膝頭痛自救!紓緩膝蓋痛的方法

現今社會雖然科技發達,醫藥知識亦豐富,但都市人膝頭痛的風險仍然很高。造成此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

  1. 運動習慣不佳:
    都市人普遍缺乏適量的運動,久坐或久站的生活方式,容易造成膝關節肌肉張力失衡,加上運動強度、時間、方式等不當,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及過度疲勞。
  2. 飲食習慣不當:
    都市人常食用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缺乏關節健康所需的營養素。長期飲用含酒精飲料也可能導致關節代謝紊亂。
  3. 過度依賴西藥:
    都市人常依賴西藥治療膝痛,忽視了中醫及早調理患部氣血循環的作用。長期依賴藥物,反而可能延誤及早護理膝頭痛的膝關節軟組織勞損和功能衰退的時機。
  4. 心理壓力大:
    都市人生活壓力大,容易導致情緒失調,影響睡眠,進而影響膝關節的免疫功能,加重膝關節的發病率和病變。
  5. 工作環境因素:
    • 長期在空調環境下工作,會影響膝關節周圍肌肉的活動能力。
    • 久坐工作容易導致膝關節周圍肌肉失衡,加重膝痛。
    • 長時間站立工作的服務行業工人,也可能增加膝關節疾病風險。
    • 工作中的長時間重複性動作,也可能直接損傷膝關節。

人體的動力鏈

在防治膝頭痛或膝部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先要了解肌肉和關節骨骼的關係,人是一個整體而複雜的代謝機體,肌肉的活動力,是基於肌肉把化學能量,轉換為肌肉的收縮力,所產生力做出動作、引起運動;而運動要求人體整體的「動力鏈」相互作用要協調進行,體內的各種筋膜組織和神經系統才能完成這個協調任務。

  1. 從中醫角度看身體結構和功能:
    • 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構成了人體的骨骼、血管、肌肉和皮膚系統。這些系統協調運作,生命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和應對各種疾病。
  1. 肌肉和筋膜的作用:
    • 肌肉把化學能轉化成機械力,帶動身體運動。
    • 肌肉和筋膜的收縮活動是身體活動的基礎。
  1. 骨骼系統的功能:
    • 骨骼為身體提供支撐和槓桿作用。
    • 骨骼的活動需要肌肉和筋膜的協同收縮。
  1. 拇趾的特殊功能:
    • 拇趾有更多的內在肌肉,能進行更精細的活動控制。
    • 拇趾有更專門的神經支配,提供更細緻的感覺和運動控制。
    • 拇趾在行走中起到提供穩定支撐和推動力的重要作用。

注意:不適當的鞋子會影響膝關節和四頭肌的穩定性:

    • 高跟鞋會改變足部和小腿的肌肉張力,降低足部支撐功能。
    • 過度柔軟的運動鞋墊會削弱足部的回饋能力,影響反射調節功能。
    • 鞋底太軟或太硬都會影響足部的感受和活動能力,降低支撐和協調功能。

中醫日常保建方法 預防膝蓋痛!

多重舒筋活絡,全方位針對性防治

現存最早的傳統中醫著作《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總結了中醫對人體的整體觀念和動力鏈的理解,在中醫治病必治本的基礎,對疾痛的防治可以總結以下幾點:

黃帝內經•經脈  如何重啟生命運動鏈
精成而腦髓生 良好的睡眠有利於身體晚上的機能調理,緩解緊張焦慮情緒。
骨為干,脈為營 人體的骨骼是血管的橋樑,有助於血液輸送的循環,調理氣血平衡,有利於身體各臟器的功能和免疫力的健康。
筋為剛、肉為牆 鍛鍊抓步行 -重溯肌肉動力鏈,運動時當腳趾發力,有助小腿肌肉,膝部的四頭肌,臀大肌和腰大肌的肌肉收縮,進而加強踝、膝、髖、腰脊等負重關節的穩定性。有助重心移動和肢體協調,能夠訓練身體的平衡感和靈活性。
皮膚堅而毛髮長 由固腎腰開始固本培元:腎位於腰大肌上方,在胃腸後方,鍛鍊腰部肌肉,改善腰背部的靈活性和力量。通過伸展和轉動動作來促進腎經的循環,有利於補腎養腰。

 

穀入於胃 穀物入胃後,會被消化吸收,提供身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但若攝入過多高脂肪食物,容易造成脂肪在關節部位沉積,加重關節負擔,誘發膝痛等。

 

  1. 調理氣血的關鍵:

中醫認為,及時補益患者的整體氣血是治療的關鍵,可以促進關節局部的血液供應和代謝,便可以增強自我修復能力。

  1. 祛除濕熱阻滯:

中醫認為濕熱是導致膝關節發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通過祛除濕熱的方法,改善局部的病理環境。

  1. 整體性治療:

除了膝關節本身,中醫還注重治療腰椎、髖關節等其他關節,以及下肢肌肉等全身性的失養,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改善膝關節的功能。

  1. 防止併發症和失能:

中醫治療的目的不僅止痛,更要防止膝關節疾病惡化,造成行動障礙和影響日常生活,這對於提高患者生活品質至關重要。總之,中醫對膝關節退化性疾病的治療,體現了整體性、預防性、標本兼治的特點,值得我們重視和借鑒。

360多重舒筋活絡

膝關節的健康與人體抗病能力息息相關,所以中醫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重要性,因此對於膝關節退化性疾病,要注重平時的調理養護,除了可以針對性管理疼痛外,還可以增強膝關節的抗病能力。

中醫師黃天賜指出:通過對足部、小腿、膝關節、大腿等周圍軟組織的調理。患者分別可以在發病前或發病後,透過「簡單的家居護理」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關節液循環,增強關節抗疲勞能力,從而減少膝關節疼痛。根據中醫對膝關節痛與疲勞管理,可以按「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的基礎,可以選擇用健絡通的外用藥物按摩足膝部,方法如下:

  1. 改善小腿微循環 – 在繃緊患部,先用磁力按摩,(1)找出患部深層的壓痛點,(2)定點使用外用藥物按摩1分鐘,可改善小腿部位的血液循環、淋巴迴圈,從而有助於提高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代謝,減少足膝的疲勞積累。
  2. 舒緩膝關節柔軟度 – 於工作前後,重複用以上的磁力按摩和定點外用藥物按摩患部深層,改善膝關節的靈活性和關節液的正常循環,有助於消除膝關節疲勞,避免代謝廢物滯留引發疼痛。
  3. 防足踝緩震功能衰退 – 早晚用左腳按摩右足踝,右腳按摩左足踝,可以防治足踝關節的舊患復發,防創傷的繃緊關節影響踝關節的緩震作用,影響膝關節長期的負荷能力。
  4. 舒緩大腿的供氧 – 晚上可以用手輕拍打小腿大腿內外兩側、改善足膝關節周圍肌肉的能量供給,有助於膝關節長期承重,睡前用含薄荷腦的健絡通藥貼草本,緩解每天疲勞,減少疲勞的積累。
分享至

審查